当前位置:悠悠书盟>功高震主要杀我,我走了你后悔啥> 第269章 赵国、乾国灭亡

第269章 赵国、乾国灭亡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八一中文
  最新网址:xs韩子安的这一招声东击西,

  瞬间打断了联军的布置。

  最关键的问题是,

  赵国,危在旦夕。

  不但壶关失守,邯郸城更是被楚军围困。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

  晋军想支援也支援不了,因为最近的支援路线,壶关被楚军占领了。

  另外两条路线,

  无论是往北走还是往南走,

  都要绕过太行山。

  至于魏国和乾国,由于地处黄河以南,因此他们想要支援,只能渡过黄河。

  但这又哪是那么容易渡过的。

  而且,

  就在这关键时期,

  楚军从寿春,出兵十万,由镇军大将军伍安国统军,沿颖水向西北进军,兵锋直指大梁。

  同时,

  荆州方面,

  楚军同样出兵十万,北上进逼乾国。

  这也使得魏国和乾国,连支援赵国也做不到。

  一时间,

  在商议联合时,

  还自信满满、气势汹汹的四国联军,

  转眼间,

  有三个国家就已经危在旦夕。

  韩子安真正出兵魏国的原因,也在于寿春和荆襄方面,同时都能发上力,可以北上给予支援。

  要知道,

  楚国目前坐拥五州之地,

  再加上举国体制,以及变法措施,有效的提升了行政效率。

  战争潜力更是可以做到具象化,

  以清晰的数字表示出来。

  就比如,

  各地有多少人口,年轻人的具体数量,

  各地郡县每年有多少产量,税收多少,储粮又有多少,可以征调多少民夫。

  所有的一切,

  都有一个清晰直观的数字。

  就犹如历史中的秦国一样。

  每一次作战,

  秦国在战前,就已经知道这场仗,自己可以调动的最大力量。

  后来,

  汉承秦制,

  为什么萧何在进入咸阳后,第一时间就是去整理秦国留下来的户籍资料,

  因为这代表着秦国的大数据系统。

  拥有这份系统,

  就能明白秦国的战争潜力,包括各地的资源。

  如今的楚国也是一样,

  而且,

  在这一方面,

  韩子安做的比秦国更好,更细致。

  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战争潜力。

  所以说,

  战争,

  并不是单单只有军事层面。

  要不然的话,

  项羽为什么百战百胜,但战线就是推不出去,最后仅仅败了一场,就无奈自杀。

  就是因为在后勤、民生、内政等等方面的差距。

  战争除了兵员,将领以及技战术上的差距外,

  最直观的,

  就是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

  如今,

  楚国就是在用这样的举国体制,去进攻魏国、赵国和乾国。

  在这样的全面进攻下,

  夏历1224年八月中旬。

  楚军攻破邯郸。

  赵国君臣逃亡途中被俘,

  赵国灭亡。

  夏历703年,赵高祖建立赵国,定都邯郸。

  夏历1224年,邯郸城破,赵国灭亡。

  国祚421年。

  在这期间,

  赵国也曾经历辉煌。

  尤其是在赵武灵帝统治的年代,历经改革、变法图强,使得赵国的军事水平,达到巅峰。

  也是在这期间,

  赵国的版图不断扩大,

  北击匈奴,东灭中山。

  后面,

  又历经赵惠文帝,赵孝成帝两代的经营,赵国始终处于九州天花板的层次。

  只可惜,

  赵孝成帝晚年,沉迷于酒色之中,逐渐荒废了朝政。

  赵国也就此慢慢衰弱了下来。

  ......

  覆灭赵国后的转月,

  韩子安出兵南下,

  进攻魏国。

  也是在这个时候,

  晋国大将王轸率军二十万,出兵箕关,于楚军在河内交战。

  一开始,

  双方交手数次,互有胜负。

  然而,

  韩子安可不想跟晋国,在这里僵持。

  如今楚军占尽优势,

  眼看魏国和乾国也危在旦夕,若是被晋军拖在这里,后面很有可能发生意外。

  为了防止迟则生变。

  九月,

  楚军装作割麦的假象,

  连续半个月,

  每天派遣大量士卒,前往周边地区割麦。

  晋军一开始还担心楚军耍诈,直到后来发现一直如此后,晋军也放松了警惕。

  甚至于,

  王轸也派将士,前往周边地区割麦,充作军粮。

  然而,

  九月中旬,

  忽然有探马来报,

  大梁城北部,河水突然决堤,洪水直接将整个大梁城淹没。

  魏协率军保护皇帝魏豹在内的许多朝廷重臣,拼死突围,率领残余魏军,逃至三亭线。

  期间,

  韩子安亲率五万精兵,挥军掩杀,俘虏魏军八万,斩敌三万。

  魏国危在旦夕。

  当消息传回来的那一刻,

  王轸只感觉大脑一片空白,犹如九霄神雷落在头顶。

  他怎么也没想到,

  韩子安会玩这一手。

  而且,

  洪水决堤,

  不用想也知道,绝对是韩子安的手笔。

  也得亏魏协跑得快,

  否则的话,

  一旦让洪水将整个城池,彻底淹没,等楚军围上来的时候,就算插翅也逃不出去。

  只不过,

  这样的事情发生,

  作为国都的大梁城失陷,

  魏国恐怕距离灭亡也不远了。

  事情也确实如王轸所想,

  此时此刻,

  三亭县内,

  魏国的君臣,脸上可谓是愁云惨淡。

  他们原以为得到晋国的帮助,可以抵御楚军的进攻。

  谁曾想,

  韩子安玩了一手声东击西。

  表面上声称进攻魏国,结果转头就去打下了邯郸,后面又出其不意的挖开了堤坝,引洪水淹城。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

  魏国可谓是元气大伤。

  但是无奈,

  魏国的底蕴,

  早在临淄城僵持的时候,就已经全部耗光了。

  谁也没想到,

  楚国的战争底蕴,会这么庞大。

  大道,

  让楚国现在都还有余力进攻。

  尤其是还能三线作战。

  如今,

  楚军可以说是同时分兵三路,分别跟晋国,魏国和乾国交战。

  而且完美避开了晋军的锋芒,

  就挑魏国和乾国这两软柿子捏。

  就在这样的绝望气氛中,

  一个惊恐的消息传来,

  乾国投降了。

  ......

  夏历397年,乾国高祖武皇帝,黄袍加身,率军清君侧,推翻了后梁皇帝登基上位,定都‘华阳’,立国号为‘乾’。

  虽然说乾国也位于中原之地,

  然而,

  这里也是四战之地。

  为此乾国从开国到现在,数百年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强盛过。

  中间虽然也出现过几名雄才大略的雄主,

  奈何地理位置不好,

  周围强敌环伺,

  虽然乾国也曾一度强盛,但根本打不出去。

  后来,

  乾国出现了一位名相,申不麦。

  申不麦利用周围国家的外交关系,不断从中斡旋,帮助乾国从绝境中获取了喘息之机,更是不断的发展壮大。

  只可惜,

  后来乾国皇帝驾崩,

  年轻气盛的太子继位,由于当时乾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使得刚继位的新皇帝,始终想靠武力扩张疆土。

  最终在理念不合下,

  申不麦被罢官免职,最终郁郁而终。

  至于乾国,

  则是因为新皇帝的穷兵黩武,

  在战败割让大片领土后,也失去了最后崛起的机会,直到灭亡。

上一章目录我的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