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xs“老四,你说的能有什么问题啊?”
王布犁指着巨幕里的人道:
“就这帮读书人,等你攻克南京后,自然会有江南大儒为你辩经,说你做的清君侧的事情是正确的。
他们就是如此的面皮厚,谁赢他们跟谁,我老看不上他们了。”
朱棣颇为震惊的瞧着王布犁。
他着实没料到这小子胆敢在他爹面前如此说读书人的坏话。
毕竟在朱棣看来,这大明天下还是要靠着读书人来治理的。
否则全都靠着大老粗,那是万万不行的。
反倒是朱元璋颇为赞同王布犁的话。
元朝忽必烈占据中原,孔府的嫡系子弟立马就献上了降表,并且歌颂大元王朝是如何如何好,取得天下具有多么正确的法统等等。
“这帮读书人骨气,早就葬送在崖山了。”
朱元璋接着王布犁的话茬评价了一句。
以前他抱着尊重“知识”的那啥聘请许多读书人出山来辅佐他,臆想着也能搞一波卧龙那般的臣子。
可惜用着用着,朱元璋就发现这帮人“读书”是个读书料子,道理能这么说,那么说。
可让他们实操去治理地方,那可真是让朱元璋大失所望!
就算你没有诸葛亮的本事,哪怕有他十分之一,朱元璋也觉得自己没白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去请他们出山。
可问题是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那样,故而顺势就把科举给停了许久。
“啧啧啧。”
朱棣哼笑了几声,幸亏咱不喜欢读那些大头书,听着就头疼。
“不过布犁,你怎么对读书人这么大的恶意?”
朱元璋心想王布犁也没被读书人给欺负过啊。
“啊?”
王布犁愣了一下,随即小声道:
“陛下,你说有没有可能他们就是这么做的,我不过是把他们的一些行为给说出来了呢?”
“嘶。”
朱元璋笑了笑,便不再多说什么。
“在财政方面,建文帝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减轻前朝某些过重的税收。
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赋税,尤其是减少了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
朱元璋眉头再次皱起。
他记得今年已经给这两个地方减免了五分之一的赋税,况且大明的主要财源就是江南地区的赋税。
“建文帝因有人申诉南直隶和浙江等地区赋税不公而采取了行动。
他下令按每亩地收一石粮的统一标准,在这些府里收赋税。
洪武帝曾经禁止苏州或松江人氏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借此防范出身于这些富庶州府的人们把持财政,偏私家乡,从而牺牲了国库的利益。
现在建文帝也解除了这种禁令。
另外一项财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
这项政策是特别针对佛、道僧侣们在江南富庶州府的情况而发的。
因为在洪武帝的庇护下僧道们都攫夺了大量的肥田沃土,从而变成了有权有势的地主。
他们的财富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因为僧侣职事们不仅享有免除土地赋税和徭役的权利。
甚至还不尊大明律法把自己的负担强加给当地居民,即占用百姓的土地,强迫他们给自己服劳役。
朝中的官员上了两份奏疏,请求限制佛教和道教的土地占有数量,建文帝发出的一道诏旨中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这一新命令只准每一名僧道拥有不超过五亩免除赋税的土地;多余土地应分给需要土地的百姓。”
“朕总算是明白了崽卖爷田心不疼的道理。”
朱元璋忍不住吐槽到。
旁人上一道奏疏,他就同意一道。
干脆他今后就当个盖章的皇帝就可以了,用不着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他们都不知道创业的艰辛,从小锦衣玉食习惯了。”朱元璋颇为落寞的道:
“这还是孙子呢,更不用往后说那些孙子的孙子,该有多混蛋。”
“爹,这孙子可真不行啊。”朱棣再次补刀。
“哎,咱也不能一味否认人家。”王布犁指了指那赋税的地方:“陛下,如今江南地区的赋税确实的重了些。”
朱元璋当然知道重。
这是为了惩罚他们支持张士诚才定下的政策。
“这样过重的苛索,当地百姓往往不能交足规定的税额,特别在凶荒年代更是如此;
他们抛荒了土地,变成了游民,从而更加加重了认真纳税百姓的负担。
大明有了更多的游民,同时官府也减少了每年的税收。
毕竟富人始终是少数,大多数百姓还是愿意给陛下交税的。”
王布犁如此委婉又吹捧的话,让朱元璋下意识的点头。
若是许多人都逃跑变成了游民,按照他的经验,那就是官府为了缴纳足额的赋税,会继续盘剥那些安心种田之人。
长此以往下去,对于大明是极为不利的。
那些官员,朱元璋可是经历过。
他们可不会管你小老百姓是死是活,直接强行征粮。
他们只对自己权力的来源负责,有几個心里真正装了百姓的?
“那该怎么办?”
朱棣也皱着眉头,因为他自己个代入了。
毕竟将来自己也是要当皇帝的,不能不考虑这种事。
“其实我们也有参考的例子,比如前几年陛下定的商税累进制,伱买卖做的越大交税就越多。
可以迫使他们分家,不能垄断一方。
转过来你土地拥有的越多,那需要交的田赋也必须更多才行。
否则把赋税都平坦到那些只能糊口的百姓头上。
一旦在遇到些贪官污吏,他们是很容易被白莲教之类的人给裹挟洗脑,从良民变成流民,甚至变成反民,这样的经历,陛下是有过的吧?”
朱元璋嗯了一声,王布犁说的在理。
他本意上就是劫富济贫,如此一来才能让大多数百姓都能活下去。
未曾想他这个带着惩罚的本意,却是影响到了江南许多普通百姓,这是他不愿意见到的。
“待到出去之后,朕便召集户部所有人员商议,对全国各地的田税都做出确切的预估,种的越多上交的田赋就越多。”
这种既能有效的打击富户,还能稳住一大帮占据田少的百姓,倒是不错的主意。
朱元璋先前只是在商税上进行了这个办法,并没有想要延续到田赋上,因为他觉得目前都能收的上税来。
如此一来也要改变一二,为以后不能收上税来做好应对措施。
如此一来,咱倒是要瞧瞧他们有多少田地。
“而且我也觉得那个僧道需要那么多的田地做什么,全都拿来放高利贷吗?
到时候百姓还不上钱,田地都成他们了,他们拥有那么多良田都不用交税,还要人捐香火钱!
陛下也是当过和尚的,知道他们是有多胡作非为,对他们太好没必要。
只有天下动乱或者盛世才有许多人想去当和尚,一个是获取保护,一个就是想要发财。
钱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只能是把属于朝廷的那笔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一个个变得肥头大耳的。”
朱元璋又回想起自己青年时在寺庙受的委屈,尽管他下令和尚不许娶妻,但是依旧是给每个皇子都配备了一个僧人。
僧人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上升的。
“倒是在理。”朱棣十分认同王布犁的话。
天底下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和尚道士,尽管道衍给他的感觉极好,像是什么都知道一样。
王布犁倒是赞同建文帝的这个做法:“这些僧道不事生产,天天装神弄鬼的,都是吃饱了撑的。”
这下子轮到朱元璋父子两个齐齐瞧着王布犁。
他好意思说别人装神弄鬼的?
“嗯,也是。”
朱元璋轻微颔首。
他们那些自古以来修道修佛之人,哪有王布犁这种奇遇,鄙视他们那也实在是正常。
“朕回头就让老张家把田地贡献出来,分给周遭无地的百姓。
至于其余各地的寺庙,朕也要差人去轻点田亩,划定赋税,既然出家了最好就别沾惹这红尘的杂事,别没长脑子。”
龙虎山天师府。
王布犁心想了一下,人家传承至今,好像那一片田地都是他们的。
“陛下圣明。”
王布犁附和了一声。
朱元璋只是觉得建文帝是被读书人给利用的过于明显了。
以前他们怎么不敢在朕主政的时候上奏章,祈求减免赋税之类的?
现在新皇帝一登基,他们就敢了是吧?
谁给他们的胆量!
朱元璋忍不住扶额,大抵是自己的乖孙拿曹操跟刘备相比较了是吧!
咱以严苛律法,他就用宽容,每与朕反就觉得是仁政了。
你娘的。
朱元璋真想暴抽朱允炆一顿,你个鳖孙拿朕当暴君看待是吧?
可见朱允炆并不认同自己的执政理念。
看样子这个孙子当皇太子的时候,也隐藏的很好啊!
朱元璋瞬间就想清楚了这里面的道理。
不是他没有尽可能的培养朱允炆这个储君,而是这孙子从内心就不赞同自己的执政理念,给他灌输的那些执政经验,他嘴上说着好好学,可心里却是要扔在一旁的。
以至于登基为帝后,就差全面反驳。
许多地方都是偷偷摸摸的更改,做出表面上没有违背祖制的意思。
“建文帝对诸藩王国度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置了宾辅和伴读,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
皇子们还进一步不准参与文、武政事!”
这个命令显然与《祖训录》中的规定大相径庭。
“果然是这样。”
朱元璋更是加重了自己内心的推测。
“真是岂有此理!”
作为受益人的朱棣差点就要骂街了,也就是他大哥朱标不在这里。
“当了皇帝就能一意孤行,胡作非为吗?”
王布犁瞥了朱棣一眼,也就是你现在屁股没坐在那个龙椅上,还能说出来这种话来。
“此举加强了皇帝对藩王控制,新条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质的封国的总战略的一部分。”
“好啊,皇帝位子还没坐稳,上来就要搞削藩,真是大动作,不败才有理了!”
朱元璋真是没有料想朱允炆上台后,就全面否定他这么多年的执政理念和政策。
他在祖训录里设立了许多规章制度,来管束诸多藩王的行为。
“在新皇登极以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封。
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当道,诸王得准备他们的兵力,听候新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
而在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和驱逐了奸佞以后,他们仍应返回封地。”
王布犁觉得朱元璋自己个都不是很注重与其余儿子的亲情,却妄图用祖训能指挥他的儿孙们听他的话,着实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真发生奸臣当道,召集众人勤王。
最后的结果,兴许就是换个皇帝。
自古以来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洪武帝对于合法的继承原则定下了一条重要的规矩:它既适用于藩封王子的继承,也适用皇位的继承。
其中主要的一条原则是继承人应该是长子,并为嫡妻所生。
如果这一点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将成为合法继承人。
为了使这些家法垂诸久远,明太祖对后嗣下了严厉的警告,禁止他们对他的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
而且他告诫诸王,对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可以群起而攻之。
到了这里,朱元璋觉得老四清君侧的毛病已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但是他仔细思考一二,大抵还缺一个契机。
那便是逼迫朱棣仅以八百人就要对抗中央朝廷。
造反的契机!
“新皇帝现在企图削夺诸王的权力,这就使他与他的叔父们——特别是燕王朱棣,发生了公开的冲突。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藩王看来,他想削夺分封诸王一向享有的权利和特权的行动严重地违反了《祖训录》。”
看到这里,朱棣撇嘴道:
“其实我不明白,为啥我明明实力不是诸王最强的,为啥新皇帝总是要与我过意不去,难不成是我这个燕王镇守北境,打蒙古人打的太厉害了,让咱这大侄子感到了害怕?”
“很简单。”王布犁瞥了朱棣一眼:
“秦晋二王皆是死在你的前头,新皇帝上来要杀鸡,也就要杀你这个四叔呗。”
朱棣恍然大悟,他着实是没想到自己的大哥二哥三哥死的那么早。
“也是,要不然率兵清君侧也得是我二哥去干。”
朱元璋不想搭理这两个人,作为笑到最后的二人,在寿数方面上,确实是胜过了他的那几个儿子。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就觉得心里不得劲。
可他又毫无办法。
王布犁上一次想要强行给马皇后续命,结果搞的那么狼狈,这一次好不容易能够再次进入仙境当中。
再逆天而行,怕是需要更长的年份才能再次进入。
朱元璋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的三年可以浪费。
“百姓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说是出自建文帝的圣裁。
黄子澄是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
据说他使皇帝对采取这项政策的重要性获得了很深的印象。
因为他向皇帝讲述了汉代的七国之乱反对汉景帝的故事,而且也提示了这些强大而又拥有半自治权力的藩封所特有的潜在危险性。
他们考虑了两种行动路线:一是彻底废除藩封诸王国;亦或者减少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大权。
主要的目标是燕王。
到了这个时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现在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他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
几经斟酌之后,建文帝决定走完全废藩的道路。”
“果然。”
朱棣哼笑了一声:“咱活的年头长,就要拿咱先开刀,新皇帝好算计啊!”
“你大侄子可没有你父皇那么信任你,认为你不会夺权。”
王布犁也笑了笑:“陛下,其实隔了一个辈,又好些年不见,哪有多少亲情可言呐。”
朱元璋颔首,他总觉得血浓于水,可是儿子孙子们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再一直延续你这个老头子的固执的想法的。
“洪武帝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朱棣一下子就来了精神,这是开始记录他的丰功伟绩了啊!
“那时的燕王只有十岁,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洪武十三年去北平就藩。
到了这时,他在皇宫已经接受了优秀儒家老师和佛教和尚们的最好的通才教育。
他在大明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
特别是徐达对他的教导更有效。
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他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佐之下很会打仗,完全能后胜任镇守北方的职责。
他的功绩赢得了他父亲的好评,但也引起了建文帝的烦恼,因为他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
朱棣倒吸一口凉气。
着实是没想到史书会给他润色的这么好。
他是接受了优秀夫子与和尚的教育,但学没学到手,那是个有待考证的问题。
朱棣自己个是属于半文盲的状态,对于打仗更加感兴趣。
朱棣偷偷瞥了他爹一眼,不自觉的挺直了自己的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