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xs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其政治手腕堪称干练。
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也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太后作为清末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执政四十七年之久。
与此同时,她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号,老佛爷。
从初入宫庭的贵人到垂帘听政的老佛爷,慈禧的手段和野心在整个清史当中实属罕见。
在篡位夺权的道路上,慈禧的凶狠与智谋令人惊叹。
作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慈禧的怯懦和贪婪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毫无疑问,慈禧太后就是清廷割地赔款的罪魁祸首之一。
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慈禧太后将个人喜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在中国近代历程中,慈禧的执政生涯充满了失败和屈辱。
“晚清时代中国最著名的政治人物当中,慈禧太后一定榜上有名。”
“一介女流统治中国半个世纪,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有权势的女人。”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州镶蓝旗,父亲曾任职安徽。”
“1852年,咸丰帝下旨选秀,慈禧成功进入后宫,称兰贵人。”
“后来的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也是这时候进入了后宫,称珍嫔。”
“咸丰帝发妻早早病逝,刚入宫半年的珍嫔就被立为皇后,而慈禧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妃子。”
“不过慈禧很懂得自己要想出头,就必须吸引皇帝的注意。”
“所以她主动创造和皇帝相处的机会,花了2年时间就从贵人升到了懿嫔。”
“在皇帝的后宫,向来流行母凭子贵。”
“1856年,慈禧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
“懿嫔再次晋升为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不过她并没有赶上好时候,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
“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安全。”
“1860年,咸丰帝带着一家老小逃到热河,体弱多病的咸丰帝病入膏肓。”
“临终前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时年只有6岁的载淳即位,并且安排了八大臣辅佐朝政。”
“但咸丰帝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后宫的不满,尤其是权力欲望旺盛的慈禧,开始尝试发动政变来掌握朝政大权。”
“当时咸丰帝安排的八大臣权力滔天,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
“后宫同样也不是他们的对手,慈禧便决定联系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联手。”
“之所以选择联手恭亲王,是因为恭亲王与皇兄咸丰帝关系非常一般。”
“他们逃亡时,咸丰帝故意将恭亲王留在北京对付洋人。”
“本质上就是在排挤恭亲王,受了委屈的恭亲王当然心有怨恨。”
“接到慈禧求助之后,恭亲王以奔丧为名赶往热河,二人详细制定了政变计划。”
“恭亲王迅速派兵控制了京城周边的部队,而慈禧和慈安两位后宫太后带着小皇帝悄悄返回京城。”
“朝中的权臣悉数被抓,政变成功,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辛酉政变。”
“政变成功之后,改国号为同治。”
“贵妃叶赫那拉氏正式被尊为慈禧皇太后,钮祜禄氏尊为慈安皇太后。”
“清廷进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事实上慈安太后不喜欢政治。”
“所以基本都是慈禧太后在处理政事,这也正是慈禧想看到的。”
袁世凯:慈禧太后稳固掌权47年,这中间没有任何人敢夺权。
在1900年,慈禧太后向全世界主要列强同时宣战。
这种惊世骇俗的行没有让她被推翻,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满清制度问题。
慈禧之所以没有被推翻,得益于满清建国初期多个皇帝呕心沥血建立的独裁制度,核心就是避免任何人存在夺权的可能性。
在满清建立初期,无论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都无法一个人说了算。
在那个时代,存在一个议政王大臣会议。
满清重大的军政决定,几乎都是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集体讨论的结果。
从顺治开始到康熙,满清皇帝都在全力弱化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皇权。
到了康熙时代,康熙推出了南书房制度,逐步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中的大臣们,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
这就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本质区别,权力彻底到了皇帝手中。
以往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则是可以压迫皇帝放弃决定,赞同他们的主张。
到了雍正时代,干脆就成立军机处,由皇帝最终决策。
全国军政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全国重要军务政务都由皇帝决定。
慈禧得益于祖宗的制度,地位不可动摇。
手下大臣篡位几乎没有可能,制度上根本不允许。
第二,慈禧太后自身的问题。
除了满清的制度让其他人难以篡权,慈禧太后对于权力控制的很死。
慈禧把持朝政20年,扶持了嫡系政治势力,已经难以撼动了。
从此直到慈禧病死,没有一个大臣或者皇族有能力和慈禧对抗。
另外,慈禧之所以没有被推翻,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她对于满清权贵统治集团是照顾有佳的。
无论国家如何衰败,经济如何艰难。
慈禧绝对不会动权贵统治集团的利益,让他们吃饱喝足,甚至允许他们公开乱来。
庆亲王被慈禧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还成为总理衙门大臣。
很快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权贵阶层都知道,庆亲王只是个平庸的老官僚,没有什么能力,却非常能够贪污。
庆亲王虽贪婪无用,比起权贵集团其他那群酒囊饭袋还算是好的。
他至少可以按部就班做点事,由此成为满清权贵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慈禧拉拢的对象。
慈禧允许他身居高位、拼命贪污,就是换取庆亲王这批势力的支持。
庆亲王虽然昏庸,对于慈禧还是相当支持的。
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候,庆亲王坚决支持慈禧,要求杀光维新派。
庆亲王支持慈禧废掉光绪皇帝,另立新君。
庚子事变慈禧逃出北京后,庆亲王愿意留下同洋人谈判善后。
对于慈禧来说,这就足够了。
对于慈禧来说,只要满清权贵集团能够支持她,她的位子就会稳如泰山。
对于老百姓的不满态度和随处可见的怨言,她丝毫没有在意。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情形下,大清朝廷开始尝试自救。”
“恭亲王和一众洋务派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
“而慈禧对此也是大力支持,充分重用洋务派大臣,希望能通过提升国家军事实力来抵御外国的侵略。”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清朝的统治暂时回归了安全。”
“清廷对外还主动跟列强合作,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不过这场所谓的同治中兴,本质上更像是当权者们的自我陶醉。”
“虽然有思想开放的人才,但他们没能形成足够的合力来影响国家政策。”
“虽然发展了中国的近代工业,但既脆弱又畸形。”
“在这种封建统治之下,腐朽愚昧的统治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唯一可以拉得出来的成绩,就是北洋水师。”
“加上几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还是没能阻挡我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步伐。”
“1872年,17岁的同治皇帝开始亲政。”
“然而在选择皇后的事情上,同治与慈禧之间发生了较大的矛盾。”
“同治希望立阿鲁特氏为皇后,但慈禧不喜欢这个人,最后还是在慈安太后的支持下选择了她。”
“三年后,年轻的同治皇帝因病去世。”
“慈禧选择光绪为皇帝,继续由两位太后听政。”
“而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由于被慈禧私自篡改皇帝遗嘱而愤懑病逝,颇具悲剧色彩。”
“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
“唯一能和慈禧分享权力的人离开了,慈禧在朝廷的地位更进一步。”
“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胃口,她想要的是类似于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随后,慈禧发动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政变。”
“这次政变,慈禧联合了小皇帝生父醇亲王,将恭亲王所领导的军机处官员全部罢免。”
“晚清最有能力的一群政治家被逐出权力中枢,反而被一帮庸腐之人所取代。”
“这些人毫无远见,行政能力差。”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慈禧太后负责。”
“此时,整个大清朝的权力落入慈禧太后之手。”
张学良:吕后和武则天结局都不好,慈禧却能稳固统治半个世纪,还得到善终。
中国历史上,坐上最高权力宝座的三个女人,无疑是吕后、武则天和慈禧。
这三个女人中命最好、权力最稳当的,显然是慈禧。
吕后一死,她的吕家就遭到了族灭。
武则天还没死,她就被儿子从皇位上拉了下来。
说起来,这三个女人主政的时候,社会最动荡不安的就是慈禧。
慈禧经历的磨难非常多,可就算这样,慈禧太后的位置却是最稳固的。
吕后和武则天在掌控权力的过程中,和慈禧太后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武则天和吕后都试图改变权力的现状。
当她们试图改变权力现状的时候,必然就挑起了巨大的矛盾。
吕后试图把刘家的权力,转移到吕家。
尽管吕后是因为恐惧,才改变了权力的现状。
但是吕后确实改变了权力现状,所以才造成了刘邦的儿孙们,以及大臣们的不安。
因此,刘邦的儿孙们和大臣们才会发动政变反击,吕后和她的家族才会结局那么惨。
武则天也是改变了唐朝的权力现状的人。
本来,武则天在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就掌控了权力。
朝廷中的各种事情,都是由武则天来处理,大家也习惯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不过武则天并没有改变权力现状,所以她没有遭遇太大的反抗。
后来,她却夺了她儿子的江山,这就改变权力现状了。
吕后因为恐惧改变权力现状,武则天因为不满改变权力现状。
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两人都改变了,因此就引发了权力的动荡不安。
慈禧不一样,虽然发动了辛酉政变,打败顾命八大臣,但是她并没有在朝廷中一枝独大。
她和朝廷中的大臣以及皇室成员们,其实是共享权力的。
比如她和慈安共享权力,和恭亲王共享权力。
这一点,就使得慈禧并没有太结仇。
慈禧之所以可以和别人共享权力,因为慈禧是不用慌张的。
皇帝是她的儿子,而且这个皇帝还是小皇帝,不可能发声。
因此,慈禧的声音,就是皇帝的声音,慈禧就代表皇帝。
这是慈禧得天独厚的优势,吕后和武则天都没有这样的优势。
吕后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刘盈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别看刘盈软弱,他也是有权力欲望的人,也是想发挥自己作用的。
除了刘盈以外,刘邦还有其他儿子对吕后掌权这一点更加不满。
吕后面对了那么多的威胁,所以她恐慌,要改变权力现状。
武则天的权力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她也有成年儿子,儿子也在向她夺权。
可以说,吕后与武则天要是也与大家分享权力的话,那么她们就意味着失去权力。
慈禧的儿子皇帝是未成年人,所以她是能够从容不迫的。
慈禧的权力,还有一点比吕后与武则天更稳固的地方,恰恰在于慈禧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一方面,这使得慈禧成为朝廷的一个主心骨。
没有这样的主心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就没人拿主意。
所以,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清朝皇室,都不是那么迫切地想要推翻慈禧。
另一方面,慈禧充分利用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培养自己的势力集团。
吕后终其一生,都没有培养出自己强劲的势力集团。
武则天也一样,她的那些大臣都不是真心拥护。
慈禧另辟蹊径,她充分信任汉人大臣。
而汉人大臣不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因为是被慈禧提拔起来的,因此对慈禧非常拥护。
这样,慈禧轻而易举就换了一帮大臣,这一帮大臣对慈禧当然是极力拥戴的。
总之,慈禧的权力和地位之所以比吕后和武则天更稳固。
除了她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以外,与她更加成熟稳健的政治手腕,也是分不开的。
慈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但是她能稳固统治半个世纪,其政治手段显然是相当高明的。
“1887年,光绪帝已经成年。”
“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丝毫不放权,甚至光绪帝的感情生活也要过问。”
“比如慈禧强行安排自己的亲侄女嫁给光绪帝,成了隆裕皇后。”
“但是这个皇后长相过于普通,光绪并不喜欢,反而喜欢珍嫔。”
“可惜光绪帝处处受到慈禧的管制,根本无法保护他这位红颜知己,多次被慈禧杖责,光绪帝只能在旁边看着不敢吭声。”
“不过年轻的光绪倒也称职,心思也放在处理朝政上。”
“很可惜光绪的环境太恶劣了,因为这时候日本开始不隐藏自己侵略东亚大陆的野心。”
“1894年,日本登陆朝鲜半岛。”
“驻朝清军被驱逐,清军军舰也被攻击,中日甲午海战正式爆发。”
“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败给日本,而慈禧还舒舒服服地过着自己的六十大寿。”
“而慈禧过生日的钱,本来是要被拿来当做军费的。”
“最终在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下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割让给日本。”
“此时西方列强已经彻底看出清政府的实力不堪一击,开始酝酿着进一步侵略中国。”
“1897年,德国出兵胶州湾,中国的主权再一次被侵犯。”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要求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结果,光绪帝施行了新政不足百日,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封建派强行停了下来。”
“光绪帝也被慈禧囚禁起来,慈禧进行了她的第三次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义和团运动爆发。”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不堪一击的清廷在1901年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清政府成为了列强拿捏中国的工具,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成为了晚清时期出卖中国主权利益的罪魁祸首。”
“1908年,慈禧在临终前毒死光绪帝,立溥仪为帝。”
“三年后,清朝被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终结。”
孙中山:慈禧生前最后一天,做的事件件遗臭万年,处处体现心机之深。
慈禧在临终前做了一件心狠手辣的事,那就是将光绪帝置于死地。
光绪帝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光绪皇帝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因此光绪就是慈禧太后的外甥。
因此,在光绪皇帝登上皇位之后。
慈禧太后就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工作,并且她将所有的朝中大权都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这种情况,长大后的光绪帝不愿再被慈禧太后摆布,曾经企图通过戊戌变法来夺回慈禧手中的权力。
但是不幸的是,此次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光绪皇帝最终也被慈禧太后所囚禁。
其实,慈禧太后之所以决定对光绪帝下毒手,李莲英的挑拨也是至关重要。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身边人,而李莲英又和光绪帝之间有一些嫌隙。
因此,为了保全自己,李莲英在慈禧的身边说了很多对光绪帝不利的话。
最终,慈禧太后决定对光绪帝下手,直接毒死了光绪帝。
而慈禧太后要干的第二件事,就是立溥仪为下一任皇帝。
慈禧太后之所以这样做,其原因非常简单。
首先,慈禧太后自己就抱着一种非常侥幸的心理。
她虽然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是她依旧认为自己的病情可能会出现转机。
因此,慈禧太后就没有去选择那些已经成年的宗室子弟,而是选择了仅仅只有三岁的溥仪。
除此之外,溥仪的外祖父荣禄曾为慈禧太后付出了很多心血。
因此,立溥仪为皇帝,也有报答恩情的意思。
慈禧太后做的第三件事情,那就是由溥仪的父亲载沣辅助溥仪的工作。
毕竟那时的溥仪仅仅只有三岁,根本无法处理朝政之事。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需要一个人在身边指导一二。
慈禧太后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让隆裕太后也来辅助溥仪的工作。
说是来辅助,其实就是来监督的。
毕竟隆裕太后曾是自己的亲侄女,两人之间有着血缘关系。
慈禧太后做的第五件事情,写下遗诏,留下口谕,只为脱罪。
慈禧太后曾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对整个皇宫甚至于整个大清王朝都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例如曾经诛杀了八位辅政大臣,囚禁光绪帝,以及设法毒害光绪帝,生活铺张浪费等种种行为,都是令人非常气愤与不齿的。
因此,在临死之前,慈禧太后向几位大臣陈述了自己的一生。
并且为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去忏悔,并且表示自己的一切作为都是被现实所迫,并非自己想要去做的。
但是慈禧太后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后人的原谅,她依旧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
而慈禧太后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在诏书中写明了不准女子干涉朝政。
慈禧太后的这个决定真是令人讽刺,毕竟慈禧太后曾经在光绪帝在位期间,一直都掌握着国家大权。
甚至在为溥仪安排辅助之人的时候,都是由隆裕太后进行监督与辅助。
但是又禁止女子干涉朝政,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既矛盾,又令人可笑。
就这样,慈禧太后在交代完这几件事情之后,就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从一个小小的宫女成为一个可以掌握大权的皇太后,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是她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谋得幸福,反而做出了很多无法挽回的错事。
在权利与金钱中迷失了自我,为了达成内心的欲望,做出了很多残害他人之事。
虽说慈禧太后在即将离开人世之前,对往事做出了检讨与忏悔。
但是她那些令人讽刺而又可笑的行为,最终也没能得到后人的原谅,成为一个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