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到了西北之后,时间太短,家里头种的蔬菜很少,但是提供一份给陈燕南还是有的。
毕竟,她不想得罪陈燕南,也不想把从玢给他。
何况,就算是真的将从玢给他,只怕不用一天时间,陈燕南就会将从玢给退回来,从玢的厨艺,陈燕南不知道,可姜微澜清楚的很,充其量就是能看过眼罢了。
陈家作为西北最大的商户,虽然是商户,但实际上的地位比起此地的官吏也是不遑多让,他家中的厨子,水平绝对比从玢要高很多。
陈燕南听了倒是觉得姜微澜这话说的十分有道理,不过是送一份食材过去,让自家厨子做一做罢了,又有什么要紧的?
难不成姜微澜种出来的菜蔬果然就与别人家的不同?毕竟,姜微澜是真的没有必要骗自己,这样的谎言,可以说是不攻自破。
“既然小姐对自己的食材如此有自信,那我便拭目以待。”陈燕南微微点头说道。
这一日果然陈燕南果然就在姜微澜这里赖着吃了三顿饭,他原本就是个有见识又风趣的人,对姜微澜的感觉又很不错,所以倒是哄的姜微澜对他的意见都少了不少。
到了晚饭的时候,两个人也能和睦的说话,并且还很有话题。
翌日便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之前那些因为下雨而阴冷的感觉一点都没有了,就算是山上,也能觉得有些热。
陈燕南要回澜城去,姜微澜按照之前的约定,让从善跟着下去,给陈家送一份食材过去,又说了,让从善上山的时候多带一点食材上山。
因为陈燕南的事,姜微澜才想起来自家的食材确实非同一般,不如每天给明德大师也送一份过去,也算是感谢明德大师当年的救命之恩已经此次出手相助了。
从善对姜微澜的安排自是没有不从,很快就下山去了。
而姜微澜则命从玢做好饭菜之后,自己带着从琳去了明德大师的禅房里。
明德大师对于姜微澜竟然带着一个食盒来自己禅房中,颇有些意外,这么多年了,还真是没有遇见过有人给自己送饭食的。
“小女命人做了些饭菜,特意送来给大师品尝,还望能合大师的口味。”姜微澜浅浅笑着说道。
“相识就是缘分,小施主客气了。”明德大师笑着说道。
他是长期过苦行僧日子的人,这一生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游走于各处,因此对于口腹之欲确实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能下咽果腹即可。
但是有人能想到自己,就算是他也觉得心里暖暖的。当初他算到自己应当往西北走一趟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竟然是应在姜微澜的身上。
从琳忙就将手中的食盒战战兢兢的宋傲了明德大师面前,然后小心翼翼的从里头拿出两碗素菜一碗米饭摆在明德大师的面前。
“小施主可已经用过午膳?”明德大师并没有动筷子,反而开口问了一句。
“尚未用饭,特意来与大师一同用饭,不知道可有失礼之处?”姜微澜轻轻笑着说道。
而从琳却已经拎着食盒到了姜耘昭的面前,打开食盒的下面一层,是一份与明德大师面前一样的饭食,只是分量上要稍微少一些。
见姜微澜有备而来,明德大师便点头说道:“许久不曾有人与老衲一同用膳了。”
明德大师说完这句话便拿起碗筷开始吃饭,只一口下肚,明德大师便不由的抬眸看看姜微澜,这份饭食果然比寺里的素斋要好吃不少,可见,这位小施主还是有心。
一餐饭毕,二人均没有说话,从琳收拾了二人面前的碗筷。
明德大师看着从琳,忽然开口说道:“女施主心中所求之事需得顺其自然,万万不可强求。”
从琳一顿,这句话的意思她听懂了,不能强求,也就是说,她不能自己主动的想办法寻找。但是,这让她如何甘心?
明德大师叹息一声之后说道:“女施主心中有执念,但须知这世上万事皆有定数,有些事,强求反而不成,更有许多时候,苦苦追寻到了最后,结果却让人益发失望。”
这话也算是说的十分明白了,从琳只觉得眼中酸涩,想要哭出来,却又觉得没有眼泪,她自从懂事开始,就一直想要追寻这个结果,但到了最后,结果真的会让自己失望吗?
从琳嘴巴动一动,想说什么,却最终还是没有说,只是黯然的退回姜微澜的身后安安静静的站着。
她今日能得明德大师一句指点已经是天大的造化了,万万不能得陇望蜀,妄想让大师给她更加明确的指点。
姜耘昭看着从琳的表情还算镇定,便也不多说话了,只笑着对明德大师说道:“若是大师喜欢小女子准备的这些饭食,小女子在寺中暂住期间,每日为大师送饭可否?”
“可惜了,老衲不日就要离开,就算是小施主有心,老衲也无从领受。”明德大师说这话的时候,面上竟然不是微微的笑意,而是略带一丝遗憾。
姜微澜虽然一早就料到,明德大师肯定还会离开西北去其他的地方,但是却没想到,缘分居然会如此短暂,不过短短几日时间,明德大师竟然就要离开。
“大师一定要离开吗?”姜微澜轻声问道。
“万般皆有定数,该走就走!”明德大师念了一句佛号说道:“只是今日吃了小施主预备的饭食,老衲竟有些不舍离开了。”
姜微澜听的很清楚,就算是不舍离开,但到了离开的时候,也一定还要离开。
“大师一路平安,只盼望将来小女子与大师还有再见的时候。”姜微澜也是十分舍不得明德大师就这么离开,但是,她还是笑着说了这么一句。
“老衲与小施主是累世的缘分,自然还有再见的时候,只是却不知道再见是什么时候。只是,老衲临走之前还有一句话要嘱托小施主,定要时刻向善,且不可被仇恨蒙蔽,做出伤天害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