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太太全然忘记了,在姜家与刘家有关系的不过姜耘昭一个,姜明玉如何,与刘家着实没有关系。
若是姜家这些年遵从礼法,将刘家放在邱家之前当做亲家走动的话,姜明玉按照规矩也要尊称刘老太太一声外祖母,那倒是还能说是有些关系。
但这么多年来,姜家只认邱家而不认刘家,姜明玉更是连刘家的门都没上过,刘家又凭什么要给姜明玉考虑?
不过,这话她也就是在脑子里想想,却没办法对岳娘子说,唯恐说出这话反而得罪了岳娘子。
毕竟,教养嬷嬷是不能得罪的,要是得罪了教养嬷嬷,基本就等于是毁了自家的女孩儿,眼看着孙女儿们都大了,姜老太太可不希望自家的女孩儿再也什么不好的消息传出。
“您放心,只要您答应教导明玉,我们姜家这边必有厚礼送上。”姜老太太衡量之后说道。
送上一份厚礼,可比再请一个教养嬷嬷要花费少很多,算下来还是他们家里占便宜了。
“厚礼倒是不必,刘家付了银子,且还答应等将来为我养老。”岳娘子冷淡的说道。
她这话就差直接说,她不缺银子,反正有人养老,自然也看不上姜家所谓的厚礼。
姜老太太看岳娘子油盐不进,只能给姜耘昭使眼色,让她开口。
姜耘昭虽然看到了姜老太太的眼神,但只要她没有明说,她就打算装傻到底,因此,并没有答话。
“我自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明玉这孩子看到姐姐天天有变化,心生仰慕,这才求到您这里来的,您就不能略略通融?”姜老太太无奈还是只能自己开口。
“若是老太太能等,暂且等几日时间,等我回禀了刘家之后,看看刘家是什么意思再说吧。”岳娘子并没有将话说死,而是推脱了几日。
听到岳娘子没有拒绝,又想到岳娘子说的,刘家要给她养老的话,心中也就了然了,这岳娘子是真等着刘家养老送终,所以,凡事肯定要听从刘家的。
“既然如此,那就再等几日,过几日耘昭的外祖母过生辰,少不得我们都要去一趟。”姜老太太脸上浮起一抹笑容说道。
她这话出来,便是脸姜耘昭的脸上都浮起一抹怪异来,这可是稀事,自命清高的外祖母居然愿意为这事儿去一趟刘家?
姜耘昭回到自己院子里的时候,还是很不痛快,她确实没想到,姜老太太原来是这样疼爱姜明玉,就为了一个教养嬷嬷的事情,能让她放下心中的成见去给外祖母拜寿。
虽然早就知道姜老太太多偏心,但真的到了这一刻,姜耘昭的心中还是感觉到了那一股凉飕飕的冷风。
“耘昭,你也别想太多,有些事有些人是早就注定的。”岳娘子也感觉到了姜耘昭心情的低沉,所以开口劝慰一句。
耘昭在姜家不受待见,这一点她已经看的很明白了,要不然当日她以教养嬷嬷的身份出现在姜家的时候,姜老太太就该见她,而不是等到现在才第一次见面。
耘昭虽然聪慧,但就怕想想不开,毕竟只是个小女孩子。
姜耘昭将箩筐里的针线拿出来,说道:“我倒是没什么,只是我瞧着祖母这架势,是一定要让你教导姜明玉了。”
她真的不希望姜明玉天天出现在她的面前,到时候不管学什么还是说什么都要顾忌着,实在不方便。
“你也先别想这么多,说起来,我给你教规矩不过是附带为之,要是真学那些,就怕姜明玉受不住。”岳娘子冷笑着说道。
当初她跟着教养嬷嬷学规矩的时候不知道吃了多少的苦,每天下来,连双腿都是浮肿的。
姜耘昭听了这话,两眼闪闪发光,原来还能如此,早知道就不用推来推去,只管将姜明玉收下,然后等她自己哭着不来不就成了?
很快,就是刘老太太的生辰,姜耘昭的衣裳也终于赶在生辰的前一天完工了,一袭做工精良的衣裳摆在钱嬷嬷面前的时候,钱嬷嬷都不由的惊叹了几句。
“姑娘这女红确实做的好,老太太看了必然喜欢。”
翌日一早,姜老太太果然就带着两个孙女去了刘家,同去的除了丫鬟便是岳娘子。
姜耘昭身边带了丹朱和丹云以及钱嬷嬷等人,姜明玉也带了四儿和五儿两个丫鬟,姜老太太也难得的带了四个丫鬟出门,如此一来,场面就有些壮观了,竟用了三辆马车。
姜家自然没有这样多的马车,丫鬟婆子们乘坐的马车是租赁来的。一番耽误下来,时辰也不早了。
姜耘昭有些着急,但并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将一腔不满意强行压下来。
她知道,固然是有准备不周的缘故,但更多的应该是祖母想压一压时间。
不得不说,姜耘昭猜到了姜老太太的心思,虽然为了小孙女能跟着学规矩,她愿意自降身份去刘家一趟,但心里终究是有些疙瘩。
因此,她才会没有早早安排,而是故意压着时间。
等姜耘昭等人到了刘家的时候,马上就要中午了,因不是整寿,请的人不多,也就三四桌的客人,这会子都已经落座了。
姜老太太的忽然到来,让众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刘家的亲戚大部分都是商家,此时忽然来了一个三品大员府中的女眷,一切都有些乱了。
赵氏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满的埋怨一句:“就说耘昭这孩子怎么今天到了这时候还没来,原来是这老妖婆的缘故。只好端端的她来我们家做什么?”
因姜耘昭的不公平,让赵氏对姜老太太很有意见。
“秀玉!”赵氏的母亲听女儿这样说话,当下脸色就有些不好了,她这个女儿,从小娇惯长大,养成了有什么说什么的性子,这话要是传出去可不是要得罪人?
赵氏看母亲吓到了,忙就说道:“我往常也不这么说,这不是只有您在么。”
“以后便是只有自己人,也万勿这样说话,须知隔墙有耳。”赵氏的母亲还是多叮咛了女儿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