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悠悠书盟>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天下求贤,大魏国库【求订阅】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天下求贤,大魏国库【求订阅】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八一中文
  最新网址:xs曹操手中执卷,看其内容。

  神话境的境界本身,会根据和天地互感的程度不同,而有些差异,有前中后等几个阶段。

  不过曹操有外挂辅助,以国之兴衰来对应修行,其实是弱化了境界的限制。

  进入神话境最大的好处,不是力量上的提升。

  而是一些神话层面的兵策,神通,需要达到神话境,和天地深度契合,才能使用。

  曹操此前突破神话门楣,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已彻底稳定了境界。

  他的天赋兵策,聆听战场,文脉天赋洞悉,还有瞒天过海,暗渡陈仓等神通,也都随之变化,达到了新的层次。

  曹操看过简卷,将其放在一旁。

  这手卷是西汉的一位帝王所留,是武帝的后代。

  其在手卷上说,武帝晚年曾多次封禅,目的是追逐超越天子的人皇大位,乃至寻找帝王长生的方向。

  都说殷商之后,人间之极是九五,再无九九人皇…

  以武帝的雄心抱负,不满足于天子,而寻求传说中的人皇之位,想要长生,再正常不过。

  不过他应该是失败了,不然不会入葬。

  曹操看了眼殿外。

  黄忠,赵云交融国运,成功突破后,要温养数日,才能结束。

  其他几人的气机,在和天地契合到一定程度后,却是出现了停滞。

  魏以武立国,平复乱世,所以武将们先晋升,突破神话壁垒。

  文脉方面,乱世初治,还远达不到昌盛,差了些气数。

  曹操将思绪拉回到眼前,麾下有了神话境武将,将是另一种打法。

  他的视线,再次落在地图上,打量周边四邻。

  ————

  鲜卑腹地,草原深处。

  阿伏于和几个人,站在一座大帐前。

  三月下旬,凛冬已过。

  鲜卑有不少部落,开始往北迁移。

  他们所在的位置,往北看去,车马驮伏着帐篷,各部驱赶着牛羊,孩童妇孺随队而行,迁移的队伍,绵延数里。

  阿伏于身畔是他的几个弟子。

  其中一个女人,身着白裘,衬的肤色胜雪,黑白分明的眸子,流转生辉。

  她和其他几人,都在打量部落北迁的队伍。

  有种莫名的凄凉感。

  “只一次战败,我们就迁移,放弃了最丰茂的草场……恐怕很多部落,会心生不满。”

  说话的是个中年壮汉,穿着整张狼皮缝制的袍子,狼头还搭在肩上。

  他是一个中型部落的首领,也是阿伏于的记名弟子,素来骁勇。

  他对这次北迁,非常不认同。

  白裘女子步六孤道:“万俟古,你是在质疑师尊?”

  “虽然才一次战败,却是一次大溃。

  何况此前还有东西鲜卑的惨败。

  我们损失的人马,大半是我们本部精锐,多达数万青壮。我们北迁,不独是为了防备汉人,而是我们内部。

  你想过没有,如果再次战败,那时候想撤走,就来不及了。

  我们当年吞并的那些部落,不会再听从我们的命令,局面将不可收拾。”

  万俟古看了眼前方的阿伏于,没敢争辩。

  其他人没有阿伏于的修行,并不知道南方的神州,立国后仅过了一个冬天,就数次变化。

  阿伏于之前看到大魏立国时的气象,便意识到魏后续会以武祭国,靠征战来拉动国运再次攀升。

  今日稍早些时候,阿伏于再次生出感应。

  南向的天地,有一股犀利的锋芒遽增。

  一个冬天的时间,大魏的国运数次攀升,对周边各族来说,简直触目惊心。

  此时北迁,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翌日还有重返南下的希望。

  阿伏于慢慢握紧拳头,沉声道:

  “步六孤,你去吧。”

  步六孤答应一声,给阿伏于执礼后,晃身隐去踪迹,往西南方向去了。

  阿伏于身边有几个人,也跟着她一起离去。

  三月下旬。

  曹操传令各方,将汉土的国境,第二次往北延伸。

  鲜卑北迁,想获得喘息,那就一步步蚕食其国境,往北逐步扩张,看他最远能退到哪。

  曹操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条蜿蜒绵长的线条。

  没人知道,他新勾勒出来,像一头雄鸡的地图,意味着什么。

  这地图上最重要的变化,便是国境往北,会分两次,大幅推进北移。

  四月初。

  曹操对天下十三州,发布了他自兖州掌权以来,十年间的第三次招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常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今天下初定,此求贤之急时!”

  求贤令的核心内容就一个,便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并鼓励天下人,学以致用,入仕共治。

  如今天下大定,求贤令一出,各地反响极大。

  张榜处,围观者络绎。

  这是开国后第一次招贤,影响远比上两次大得多,可说是从者云集。

  曹操遂又下令,鼓励生育,鼓励经营。

  而此时,魏军在倭国连占九州岛,本州岛的关西平原。倭国剩余的兵马,开始全力收缩,已不敢再战。

  他们和鲜卑一样,往其国境以北,及山区内避退。

  鲁肃将占领区域的倭国俘虏,从九州岛,先期运往韩地。

  攻占倭国两个州岛,所得奴役,有七八万人。

  加上三韩之地所得,共近十五万人,会分批次运来,参与神州的建设,充当劳力。

  对内,曹操和荀彧等众臣,多次商榷后,决定加大运河的开凿力度,以贯通南北,拉动内部经济为目的。

  后世有不少人认为是隋唐时期,杨广开凿了大运河。

  其实他是在历代的基础上,以最大规模的人力,将大运河的各处河段,完整的连接了起来。

  华夏的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首都),南至余杭。

  这条大运河让南北的贸易,资源,文化互通。

  它对国力的强弱,都有很大的影响拉动。

  从春秋时期开始,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邗沟。

  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以隋朝规模最大。

  最终完成了全线数千里,堪称开天辟地的大工程。

  其沟通了五大水系,带来的好处是“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此天下利于转输”。

  其纵贯华夏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为沟通经济、文化,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但这种规模的工程,就一代来说,工程量过于庞大。

  十五万奴役,远远不够。

  曹操思忖要想让自己的民众休养生息,用于耕作,增加土地利用率,就不能让他们参与重劳力。开河的苦役,只能求之于外,多少都不嫌多。

  四月初,大地回暖。

  曹操治理国事之余,在邺城附近走动,来到了工造营。

  诸葛亮和庞统督造的纺机,已制备出来。

  曹操来看过,和后世的珍妮纺织机,基本类似,用起来可以让产能翻增数倍。

  这已是半人工,半机械的跨越式进度。

  以汉代原材料供给的规模来说,足够用了。

  “陛下,这就是新式的反曲弓和转轮弓!”

  负责墨家工造的大匠作禽滑忌,在曹操查看纺机后靠前,拿着两柄长弓。

  一个是在弓臂的两端,增加反向的弧度,形成更强的拉力和回弹力,以增加初速度,提高射程威力的反曲弓。

  另一个是在弓臂后方,加装转轮,来转换开弓方式的初级复合弓。

  曹操带了太史慈一起来试弓。

  前几日的突破,典韦,赵云,黄忠都顺利破关。

  其他众将的修行,也再进一步,太史慈亦站在了神话境的门外。

  他对曹操让工造新制备的两种弓弩,颇感惊异。

  他只拉开弓弦,就知道了弓力的变化。

  复合弓只加装两个转轮,还没有太强的威力提高。

  但是大幅节省了开弓的拉力负担,让射袭时能更好的保持稳定性。

  那两个转轮,转化了拉力结构,能有效提升射袭精度。

  太史慈对反曲弓,更感兴趣,带人去了靶场试射。

  曹操则在傍晚时分,回到宫里,牵着貂蝉的小手,来到大魏国库。

  “夫君让我筹建的布庄,已有些眉目。

  我和青玉她们商议,打算先在邺城,长安,洛阳三城开设布庄。”貂蝉仰着小脸,表功道。

  “从邺城往西,通往西域沿线建布庄,思路是对的。

  但步子可以再大些,往河西多建两家,后续能作为转运之地,增强往西去的贸易,一举多得。”

  国库的大门打开,貂蝉去了私库,曹操则往国库深处去。

  国库内有一列列架子,放着各类宝物。

  铜器,鼎器,神兵,金砖,让人目不暇接。

  大魏的小半家底,都在这国库内。

  刚从倭国回来的典韦和许褚,跟随在侧。

  曹操来到一处位置,停下脚步。

  这里放着那艘从古蜀遗迹带回来的青铜船,上有一株悬挂九日的青铜树,和一柄华丽的金杖。

  曹操细看船身上的构纹,而后拿起金杖,试着往内推送修行。

  嗡——

  金杖上的构纹,微光闪逝。

  但并无更多变化。

  曹操又换了种方式,拿着金杖来到船体前方。

  他以金杖前端,触及那颗挂着九轮太阳的青铜树。

  当曹操再次将修行送入金杖,奇妙的变化出现了。

  杖上的咒纹闪烁,有一缕气机,延伸到青铜树乃至整艘船上。

  那树上的九轮太阳,居然亮了起来。

  其中一颗,开始绕着铜树旋动。

  “果然是这样…”

  Ps:求票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我的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