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悠悠书盟>犁汉> 第八百五十一章:出嫁

第八百五十一章:出嫁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八一中文
  最新网址:xs曹家小女郎身份是尊贵的。

  但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乱世,她又是无足轻重的,甚至不过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对徐州士民们来说,曹氏女是一场胜利,是他们宣泄仇恨的对象。而对青州士民来说,曹氏女又是一种屈辱。

  可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曹氏女本人能决定的,也不是她想要的。

  她渴望能像那大雁一样,能飞南天,又或者是如那游鱼一样,可以潜抵水里。

  但也许曹氏女并不知道,她的那位未来夫君,也就是被徐州上下视为雄主的陈登,其实也不能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就比如这一次联姻,陈登并不愿意,因为他已经有了一生的爱人,糜姬。但局势如此,青徐联合已是大势所趋。

  他陈登能反对什么?又凭什么去反对?

  你陈登的所谓“幸福”难道比得上汉家社稷重要?还个人幸福?不要说这种幼稚话了。

  所以,陈登妥协了,终究是决定迎娶那位曹家女。

  ……

  此时,在曹氏车队入城时,镇东将军幕府里,本该等候的陈登却并不在这里,他竟然带着亲信和幕僚班子们出城秋游了。

  如此时间选择踏秋,未尝没有躲避曹氏女的心思,但更多的,陈登还是想让自己有个独处的空间,好仔细想一想徐州未来该如何走。

  和同辈热爱歌舞宴饮不同,陈登在很早就开始养成了自察、自省的习惯。

  他认为每日清晨早起时,独处一刻,将昨日所作的都想一遍有没有错漏,然后再想一想今日所要做的事情,还有什么要准备。

  正是这种每日清晨固定思考的习惯,使得陈登获得了巨大的人际关系的支持。

  举个明确的作用。

  陈登自十二岁开始有待人接物的意识后,就会将每日遇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此后每每常温,等再一次遇到这人,总能很自然的聊起当日相见情景。

  这种待人接物,谁受得了?

  一个公族子弟,江淮名门,竟然能记得住我一个不名之人的名字,不光记得名字,还能记得当时相遇的情景。

  这事放在谁身上不激动?那是纳头就拜啊。

  无怪乎,陈登能在弱冠之年就博得一个“湖海之气”的名声,真的是能纳天下之士啊。

  正是受益于这个习惯,即便是已经为一州之主了,日常已经很繁忙了,他还是在保持这个习惯。

  此时下邳郊外,泗水之畔。

  身后的扈骑、车马远远的落在陈登的身后,留给陈登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

  秋色的美景已经褪去,寒霜的威力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

  清晨,万物被染上了冰霜,直到太阳出来后,凝霜开始融化;时不时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农户正将肥羊赶了出来吃草,那是它们在入冬后吃的最后一顿新鲜的草了。

  虽然没有春天的万物复苏,夏日的浓烈重彩,秋日的金黄灿烂,但眼前的景象依然让陈登心旷神怡。

  果然大丈夫当居广阔天地,岂能久久郁于门扉之下。

  其实陈登今日的行止,落在他后面的众将们眼中,是很不寻常的。

  看来主公今天真的有什么高兴的大事,不然不会这样感情外露,颇有点失态的。

  是的,陈登今日的确收到了两件喜事。

  这第一件事就是在今日一大早,何太后就将陈登喊了过去,并将前汉时期传承下来的国之重宝,赤帝子剑,赐予给了陈登。

  这把赤帝子剑,陈登此前只是听闻过,却从来没有见过。

  据说当年高祖皇帝就是凭借这把宝剑斩杀了白蛇的,所以自我汉肇基后,这把宝剑就一直被供奉在太庙,作为汉家最重要的宝物而传承。

  此时,何太后将这等社稷重器赐给他陈登,其意味自然不言而喻。

  而第二喜讯就是南方的孙坚终于决定加入了陈登所代表的残余汉庭,不仅派了兵力前来支持,还派遣了一支使团,准备过江到下邳拜见何太后。

  有了南方最大的势力的支持,陈登这里的汉室流亡政权才有了几分底气。

  在帝国,包括朝庭那些流亡的公卿眼里,南方是一个不毛之地,几是茹毛饮血之人。

  那何太后之所以在长江边上止步,未尝没有这个原因在。

  谁都知道,到了南方后,那些烟瘴下,是没几天日子好活的。

  但陈登作为荔浦的土生人,就在长江边上,他比那些人更明白,此时的南方早已经不是前汉时期的样子了。

  对帝国来说,所谓的南方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长期以来,这里都属于文明世界的边缘地带。

  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南方过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必要性,且在莽莽森林中开辟田地和建立灌溉系统,这对于一个初生文明的难度太大了。

  虽然那后面南方陆续出现过如楚、吴、越等能和中原抗衡的大国,但这些国家更多的是和中原互动的结果,其本身在南方的开发程度并不宜高估。

  实际上,直到在战果后期,扬州所在的江东的确在土地肥沃的程度上仍然被视为下下,甚至很早就作为楚国熟地的锦州,也只是得了一个下中的评价。

  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还是将楚越的确描述为:

  “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也就是说当时的南方依旧还是依赖于渔猎采集,这些方式所获得的产品大多只能果腹保暖,不能像谷物一样积累成财富。

  而且这些食物也很有问题,多数江淮以南的人都会早夭。

  可以说这样的看法,在当时的帝国精英们中是非常普遍的。

  南方,狗都不去。

  但随着新莽时期中原大乱,越来越多的中原人南下中原,同时因为南方地方豪族的崛起,他们也开始重视江东地区的水利设施。

  随着人力的流入,技术的增强,地方豪族势力的崛起,整个南方获得了空前的大开发。

  其实就水热条件来说,南方和北方相比,有着太高的条件了。

  而无论在什么时候,哪地方能养活更多的人,哪地方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直到他土地承载的上限。

  就陈登自己的家族记载中,南方的人口增长在这二百年间获得了巨大的增长。

  到了本朝最后一次的人口统计,位于南方的诸郡人口中,丹阳郡六十三万;会稽郡四百八万;吴郡七十万,比之中原亦是大郡;

  而豫章郡人口更以一百六十六万高居全国前茅,远超河南尹、颍川郡。

  而这还只是户籍上的人口增长,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就是户籍上的人口是国家的,剩下的则是自己的。

  而依附于地方豪强的人口数量实际上要比户籍上的还要多,再加上那些逃亡到山林里,被称呼为百越的人口,真实的南方人口数量已经相当不小了。

  人口多了只是一个结果,其背后蕴含着南方终于可以成为粮食产出重地了。

  实际上,朝廷那边也是直到安帝时期才认识到这一点,这才两次大规模调集扬州、荆州的租米,去赈济淮河流域及更北方的郡县。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太多人低估了南方的潜力了,还觉得南方只是争霸舞台上可有可无的存在。

  但陈登并不属于这群人,他相当重视南方,甚至要不是为了收复淮北地区的失地,他一定会将州治放在广陵,以方便攻略南方。

  只是可惜,如陈登这般见识的还有一人,那就是孙坚。

  这个在中原战场中失利的天才将领,在处处碰壁后,终于将目光放到了他的家乡。

  所以,陈登慢了一步,孙坚已经整合了大半的扬州和豫章地,已经不可为敌,只能为友了。

  如此,才有了陈登相约孙坚北过长江一会的想法。

  其实孙坚也将这次北上当成一个重大契机。

  那就是陈登说到底还是江北人,对于南方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带了点滤镜的。

  和中原成熟的开发系统不同,此时的南方文明更准确的是一种沿着水网分布的点状文明。

  在水网密布的地区,经过两百多年的开发,的确成了高产的鱼米之乡。

  从北方移民或者地方郡县编户的,基本占据了南方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然后沿着水路交通线,建立屯民点和郡县,然后再向周边辐射。

  但实际上有这些条件的平原和河谷只占南方的非常小的一部分。

  在大部分南方地区,丘陵才是最主要的存在,可能十份土地,八份就是丘陵地。而且这个比例越是向西南发展就越高。

  那些地形崎岖、山岩遍布的丘陵地区是完全不值得开发的,南方没有这个人力去做这样的土地平整工作。

  于是,所谓的汉人文明在南方就好像一块大饼上撒的几粒芝麻,他们彼此之间靠着水网交通,但更多的则是被无垠的丘陵山区所包围。

  所以,整个南方固然广大,但真正有价值的就是江东平原上的这一块吴越故土。

  也正是如此,当孙坚陆续掌握了吴郡、丹阳、会稽北部等地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对更周边的地区无能为力了。

  如果这一次,他不能借着北上的这个机会,将势力和影响扩张到江北,那江东必将被锁死在荒芜的南方。

  那些丘陵山地中的山越人,就和山林里的群狼一样,无时不刻不在觊觎着平原上的汉人。

  孙坚不是没想过攻打这些山越,将他们编户齐民,但很可惜,以江东的体量要独立完成这样的任务非得百年时间不可。

  除非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北方人能南下,不然孙坚就是代代打,也起码要五六代人。

  而那个时候,天下都什么情况呢?

  所以,对于孙坚来说,他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占据了南方六郡最膏肥的土地后,编练出一支精兵,然后打出江东,进入中原。

  对,就和当年那位西楚霸王一样,江东的未来不在江东,而在外。

  其实,只要是稍微熟悉历史的,孙坚自己就对南方没有信心。

  自秦王嬴政扫六合至现在已经四百年了,你听闻过有能长期割据江淮而能成事者的吗?

  无论是汉初的英布,还是景帝年间的吴楚七国,江淮一带起事者旋起旋灭,以至于到了新莽末年,天下群雄逐鹿,就连河西都有割据者,但江东这么个地方,却连一家敢出头的都没有。

  由此,可见整个南方人的心理状态。

  那就是在南方搞事情,最好的也就是楚霸王那种路线了。

  所以,这一次北上,孙坚在背后的小动作是不少的。

  孙坚的确对汉室有忠义想法在,但不多。

  像他这样的天才人物,总是会认为自己的崛起是一件必然的事。他不是受到了汉室的赏识才有了功劳,而是为汉室立下了功劳才有了赏赐。

  所以对于孙坚来说,和汉室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交易,而不是如庸者所鼓吹的恩赐。

  这一次,他派遣使者团北上下邳,除了将江东今年的贡物送到何太后那边,还是有着秘密任务的。

  对此,自认收获重大盟友的陈登并不清楚。

  归根结底,还是他不了解真正的南方,也不了解孙坚的为人。

  此时的陈登正和一户农人聊着金秋的收成。

  任何野心和抱负都是有现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依托的,就比如为何陈登有底气撑起汉室的旗帜?为何他有底气以盟主的身份去结盟青州和江东?

  无他,就是他现在手里的稻米。

  在整个中原都因为一场绵延三个月的大旱情而缺粮时,徐州却一点也不用为粮食而担心。

  不仅是因为徐州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平原,且水网密布,本来就是产粮大地。

  更重要的原因是,这场严重的旱情竟然没有蔓延到徐州,整个徐州都在今年秋天获得了巨大收成。

  而比这实利更具有蛊惑性的,则是其中蕴含的政治意味:

  天不旱徐州,那不正是他陈登所主政的徐州必将有着光明的未来吗?

上一章目录我的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