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xs有了赵亚伯带来的关键技术以及兰芳工业部的全力配合,卡隆炮的仿制早在兰芳元年年底就成功了。
但是赵亚伯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这种仿制的卡隆炮并不能实现他“炸碎卡隆公司”的愿望,所以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卡隆炮的威力。
原版的卡隆炮的设计底层思路就是通过降低射程来增加近距离的发射威力,这种大口短管火炮虽然在射程上只有六七百米,但是其威力却在海战层面大放异彩,一发葡萄弹打出去,能瞬间瘫痪敌舰的整个甲板。
口径大,装弹多,火药量也大,因此在有效射程内,一旦打中目标,卡隆炮的威力会比其他加农炮要强得多。
而赵亚伯的思路是靠着兰芳共和国不计成本的军工资源投入,用最强的锻造技术和最好的原料生产威力更大的卡隆炮。
具体的思路是三个,一个是增加口径,一個是增长炮管长度与厚度。
前两个略显普通,正常技术人员也能想到,但是这无非就是堆料、增加成本以造出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火力更强的升级版卡隆炮。
赵亚伯提出的第三个改进方向就是拉膛线。
他认为,由于炮膛内有了膛线,火炮可以发射旋转的炮弹,使得射程、准确率大幅提升。
而且使用线膛炮的话,炮弹就不需要设定为圆形,而是可以改为长圆形,既然这样的话,就能通过增加长度来增加炮弹的重量,而不必用扩大口径的方式来增加炮弹的重量,如此一来,炮弹的杀伤力也比原先的圆形炮弹要强上很多。
在工业部的军工会议上,赵亚伯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未来战场上的主流火炮一定是线膛火炮,就和他一直坚信线膛枪会取代滑膛枪一样,人们对弹药精准度的要求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强。
他强烈建议兰芳工业部把对膛线和在火器中运用膛线这个事情提上日程,且尽快付诸实施。
这个建议由工业部提出之后,上交到大总统办公室给赵学宁审阅。
经由赵学宁的批准后,工业部得到准许,将线膛火炮的研究生产列上日程。
但是总体来看,还是以滑膛炮为主要生产品。
理由很简单,因为前装式的线膛火炮很难保证射击效率,炮弹和炮身的损毁率也会大大提高,在技术进步之前,目前来看,线膛火炮是很不经济的一种选择,难以大规模列装,只能小批量使用于特定场合。
另外赵学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炮管尾部总是比底部更加厚实、宽敞,如果要研究线膛跑,那么能否研究炮弹后装的可能性?
这算是一种比较新的思路,工业部还在研究其可能性。
但是作为兰芳二式火炮的最大改进点来说,兰芳量产的制式卡隆炮还是开始了量产列装,尤其是大批量给海军装备。
而在陆地上,主要给城池、要塞地区进行装备,陆军方面装备的卡隆炮数量比较少,因为本身就有了威力不错的发射葡萄弹的火炮,卡隆炮属于锦上添花,并不主要。
除此之外,在兰芳二式步枪的重要改进环节中,作为象征性产品,兰芳二式线膛枪终于正式进入了军队列装兵器的范畴。
线膛枪这种存在其实几百年前就有了,最早的线膛枪甚至能追溯到十五世纪,早在火门枪时代就有人意识到膛线对火器精准度的巨大作用。
但是一直到现如今,线膛枪依然无法成为战场上的主流,战场依然是由滑膛枪主宰。
究其缘由,无外乎装填的难度与随之而来的发射效率的问题。
在当前时代,线膛枪的优势在于精准度和射程的提高,而劣势则在于发射效率太低。
熟练的滑膛枪手能在一分钟内打出三到四发子弹,而线膛枪手只有其三分之一的效率,所以假如一支线膛枪部队对抗一支滑膛枪部队,那么双方最终决胜的方式可能不是对射,而是刺刀冲锋。
线膛枪部队的发射效率太低,滑膛枪部队可能根本不会选择与之对射,而是直接刺刀冲锋了。
这个时代的线膛枪因为要确保射击精度,锻炼射手的射击技术,所以一般不会装备刺刀,滑膛枪手遇到线膛枪手,直接就顶着一波射击的伤亡冲过来拼刺刀了,根本不玩对射。
这也是事实。
美国独立战争中,就有线膛枪狙击手在三百米外击杀英军统帅的战例。
但与此同时,也有英军滑膛枪部队放弃对射,使用刺刀冲锋打崩掉美军线膛枪部队的战例。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本身资源有限,赵学宁虽然有制造米尼弹加强线膛枪的想法,却受限于实际情况而无法实现,只能先随大流,把排队枪毙的战术搞起来,毕竟这一套战术背后所依靠的量产技术还是成熟的。
搞军事工业的都知道,量产才是王冠上的那颗最闪亮的明珠,搞不了量产,就没有实用价值。
直到共和国二年,随着兰芳二式枪炮改进计划的渐入佳境,赵学宁才提出了用铅制造圆锥形米尼弹的具体构思,交由工业部进行操作。
工业部对于这一构想感到惊奇,尤其在赵亚伯加入到这一计划之中以后,更是对赵学宁的这一构想感到非常喜欢,果断在改良卡隆炮的同时加入到了米尼弹与线膛枪的项目之中。
后面,根据赵学宁给出的方案,用软木塞和底部有圆形空腔的软铅弹组合而成的新式子弹成功诞生,与之配套的线膛枪也在共和国三年生产出了几条样枪,随后便是投入实验。
工业部找来军队里的熟练枪手,让其试验使用线膛枪和新式子弹,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这一思路非常成功。
虽然同样属于前装式子弹,但是和最初的圆形线膛枪子弹不同,最初的圆形线膛枪子弹虽然一样是软铅弹,但是因为直径往往大于枪管,甚至需要用木锤将子弹锤入枪管。
后来虽然做出改进,用稍微小一些的弹丸包裹着油布塞入枪管,但是整体发射效率依然低于滑膛枪,实用性不强。
这是早期线膛枪射击效率低而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但是米尼弹就不是如此,它在底部有一个圆形空腔,用软木塞填充,其整体直径小于枪管,可以很轻松的像滑膛枪弹药一样塞入,不需要使用木锤去锤击。
但因为铅弹质地较软,在火药激发的时候,木塞会挤入底部空腔,弹体也会受热,从而使得子弹膨胀,直接从内部嵌入膛线中,起到一个定心和闭气的作用,然后射出枪管。
如此一来,不仅射击精准度大大提高,射程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效射程几乎能比燧发滑膛枪超出两倍有余。
在机器的辅助下,软铅弹的制造并不困难,拉膛线对于拥有相当技术的兰芳兵工厂来说也不是难事,不过这显然没有滑膛枪的生产速度快,所以这款枪械的生产并没有赶上之前数年的战争,没有经过战场的测试。
同时,为了确保射击精准度和装填效率,这款枪械确实不太方便在射击的同时装备刺刀,也因此引起了兰芳军事部门内部的争论。
部分工业部的专家据此认为这款枪械将降低士兵的肉搏能力,所以对其能否大规模列装表示怀疑,从而比较反对这款枪械的大规模生产和列装。
支持者认为使用新式子弹之后,射击效率和射击精准度包括射程都大大提升,有助于士兵在近身肉搏之前就打崩掉对手,所以刺刀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而且原先的步枪装备刺刀射击主要是因为射程太近,如果不提前装备刺刀的话,敌人很有可能趁着弹药装填的间隙就冲上来,转瞬即至,到时候连刺刀都来不及装上就会被敌人刺死。
而现在,枪械射程几乎提升了两倍,射击效率并没有比之前更低,反而还有所提升,射击精度也大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对于敌人可能发起的冲锋是有比较充足的反应时间的。
所以支持者觉得完全可以大批量生产装备给军队,让士兵习惯远距离射击和近距离装刺刀备战的战术,这样一定可以大大提升兰芳军队的战斗力。
甚至还有更加激进的支持者认为可以尝试放弃刺刀,完全采用枪械作战,不要再依靠肉搏战取胜,而要充分依靠科技的力量取胜。
这种情况下,反对者的声音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