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悠悠书盟>晋末长剑> 古代屠城

古代屠城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八一中文大家读
  最新网址:xs屠,破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

  但也有学者指出,在早期历史记载中,屠有攻克的意思,大概是攻城过程中杀伤甚多,但没有全体屠杀。

  这一点有争议,暂且不论。

  但史书中有些“屠”还是好分辨的,联系上下文就知道了,比如“泗水为之不流”等等。

  古代屠城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立威震慑。

  简单来说,就是对抵抗比较激烈的地方,或者投降比较晚的地方屠城,起到震慑作用,促使更多人尽快投降。

  那么问题来了,“抵抗激烈”、“投降太晚”有没有标准呢?

  答案是没有。

  有人立下了标准,如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

  那么,曹操执行了吗?

  不一定。

  有执行的,如邺城之战。

  曹操从二月打到八月,围攻了半年,“屠之”。

  这里是真屠,不是攻克的意思。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

  “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袁氏妇人、子女都被“侵略”了,可想而知邺城百姓状况。

  这一仗打得是比较艰苦的,伤亡很大,半年时间呢。

  也有不执行的。

  “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

  “二年春,袭定陶。济阴太守吴资保南城,未拔。会吕布至,又击破之……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

  “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

  等等。

  曹操屠城不少,但也不是每座城不降,攻下来后都屠杀。

  那样纯属有病。

  人家不会因为你屠城后就害怕,提前投降,因为曹操屠了那么多城后,据城而守的还是一大堆,有的还让他攻不止一次,时间很长,伤亡很大。

  屠城确实有立威震慑作用,但不用高看其效果。

  二、报复发泄。

  这又分几种情况,要么是死了己方重要人物,要么是对方反复无常,要么是进攻方伤亡太大。

  那么,是不是这三种情况都会屠城呢?

  答案是不一定。

  曹操的爹死了,“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这就是典型的报复发泄。

  “二月,攻东昌,坚拒数日。大军四面登梯克之,遂屠戮,纵军掳掠,焚其房舍而去。”——常遇春屠东昌,这是伤亡过大报复发泄。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呢?也不一样,看人的。

  刘秀攻洛阳之战,朱鲔杀了他哥,照样收降。

  李世民攻白岩城之战,对方一度请降,后来反悔,李世民被耍了,暴怒之下说“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

  话放出去了,后来破城,李世民又不忍,下令禁止烧杀抢掠。

  后果是什么?“三军大噪”,将领们上前请他收回成命。这是哗变的趋势。

  李世民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

  最后李世民用自己的威望安抚,出私库的钱赎人,平息了下去。

  李世民一生,只有夏县一次记录。

  “夏县民吕崇茂聚众自称魏王,以应武周。”

  “上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使击武周。”

  “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

  简单来说,这是与刘武周的战争,李世民是统帅,他在柏壁与敌主力相持。

  夏县有个吕崇茂的聚众作乱,自称魏王,响应刘武周,李世民帐下的三位将领去攻夏县,屠城。

  李世民是统帅,背锅没毛病。

  虽然很多人为他辩解——

  《唐高祖实录》——

  “帝(李渊)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

  《唐高祖实录》说李渊下令。

  《新唐书》:五月壬午,秦王世民屠夏县,这里直接说李世民屠城。

  但他是统帅,锅是逃不掉的。

  三、激励士气。很简单,让士兵们抢劫,玩女人。

  朱元璋攻太平,“上谓诸军曰:‘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

  朱元璋用子女财货激励士气。

  当然他忽悠了士兵,后面没让屠城,而是让城中富商百姓出钱发赏。

  四、粮草不足。没有足够的粮食养俘虏,干脆杀了了事。

  这个太多了。

  战争年代,有时候都吃“肉脯”了,哪来余粮?

  破城之后,城里的粮食就是进攻方的军粮,怎么能养俘虏呢?

  “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之,遂屠舒。”——这是刘秀的部队。

  五、兵力不足。打完这座城,还有别的战斗任务,兵力不足,担心降而复叛,于是屠城。

  最有名的大概是长平之战了。

  这其实是两方面综合起来的原因。秦军既无粮,也对俘虏不放心,于是屠杀了事。

  最后总结。

  古代打仗,闻风而降是少数,大部分必然要抵抗的,必然要进攻方付出伤亡的。

  只要抵抗了,让进攻方付出代价了,就要屠城,这是什么残暴行为?

  连曹操都不这么做。

  刘秀也不是每座抵抗的城都屠。

  李世民起兵以来,攻破了那么多城池,也就屠了夏县一次。

  刘备一次都没屠。

  照有些人的说法,是不是这样就让人心里没负担,可以放心抵抗了?事实证明并不是。

  屠城之中,大部分其实是为了财物、女人。

  军纪差的部队,没有什么攻城伤亡也会屠,甚至吃了败仗,不相干的人也要屠。

  “初,诸将破城,暴横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

  “上为之恻然,即召诸将谓曰:“比诸军自滁来,多虏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妇女,当悉还之。””

  以上这两段是朱元璋攻太平时的记录。

  那一阵并没有什么伤亡大的攻城战,但士兵们就是爱杀人抢劫强奸,朱元璋都很无奈——

  “将欲发兵取京口,上不亲行。恐帅首纵诸军焚掠太甚,犹豫未决。”

  还没出兵呢,伤亡大小都不知道,老朱就担心将士们“焚掠太甚”。

  钱财女人是士兵们最看重的,自古以来都是,什么报复杀人,那都是过程,不是结果。

  老曹屠了那么多,后面还是一一攻城。

  到最后,程昱都为老曹的规矩做阐述了,说“必降之贼”哪怕抵抗了,也可以不杀。

  刘备入川,可是一路打过去的,他没屠城。

  说到本书,卧槽,安平前后抵抗不到一个月,这就叫伤亡大了。

  那你让围攻半年、一年乃至更久的怎么办?那是什么伤亡?

  攻城一個月,我感觉连中位数时间都没到,有些人是不是对古代攻城时间没有概念?对伤亡也没有概念?

  刘裕围攻广固内城大半年,也只杀首恶,胁从不问。

  看到坚守抵抗,动不动就要屠城震慑人家?怎么一个个比古人还残暴?

上一章目录我的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