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悠悠书盟>晋末长剑> 第三十五章 面见(下)

第三十五章 面见(下)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八一中文
  最新网址:xs谯城之会后,一行人便各自散去。

  许柳、桓抚等人潜回吴地。

  其实也不算潜行了,人家就是大摇大摆回去的,向东绕行一下,走自家防区就是了。

  令人称奇的是,殷义居然没去洛阳,而是跟着桓抚走了。

  邵继续回左国苑。三四月份牧草返青之后,北上平城公干一段时间。

  邵则回洛阳,继续执掌大理寺以及调教他钟爱的「酷吏团队」。

  桓温先回了趟龙亢老宅,复至颖川,拜会庾亮。

  庾亮正蹲在鄢陵老宅之中,每日闲得蛋疼,得知有客拜访,还是故人之子,

  喜不自胜。

  不过,居丧期间,你若是大办酒席、听乐赏舞,传出去之后肯定不美。

  而且,理论上来说也不能接待客人,只不过这条不是很严格。

  但庾亮还是很注意。

  二月十五,入夜之后,他派人将桓温了居丧住的草棚之内,前汲郡太守庾怪、洛阳令庾冰、大将军府仓曹令史庾条、梁县尉庾翼四人皆在。

  庾琛后,庾家五人众被「一锅端」,通通回家居丧,损失惨重。

  五人之中,最大的庾亮已经四十了,最小的庾翼才二十四岁。

  因庾琛逝还不满一年,兄弟五人都住在草棚之内,生活简朴,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

  当然,你也可以不这么做。

  这是魏晋!

  不在丧期做点出格的事情,展现狂放不羁的态度,算什么士人?

  不过庾亮终究是居父丧,不是叔父、叔母丧一一亲叔父、伯父丧需服十四个月,叔母、伯母只需一个「小功」,即五个月。

  叔父丧、伯父丧可以有变通的办法,甚至可以丧中「拜时」成婚,即不举办婚礼,拜舅姑即可,这是朝廷与士人之间的「默契」,毕竟有些「良缘」实在太难得了,急于嫁娶,没办法。

  另外,亲爹死了,服丧三年,叔父、伯父再死,服丧十四个月,还有母亲、

  叔母、伯母接踵而至,运气差的真的吃不消,所以一般只有父丧、母丧严格执行,其他都可以变通一一但这也是有争议的,你要做好被人攻许的思想准备。

  庾亮兄弟是一点变通的办法都没有,只能在家「清心寡欲」,「静心哀思」

  桓温的到来,倒是让他死水一滩的生活起了点波澜。

  「君可有表字?」庾亮睁着一双夜猫子般亮晶晶的大眼,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白天睡得太多了,晚上睡不着。

  四兄弟坐在昏黄的油灯下,默默打量着他。

  「渡江前家父为我取字曰‘元子’。」桓温说道。

  「茂伦真是图省事。」庾亮笑道:「一别经年,他在建邺可好?」

  桓温是长子,可不就是元子么?

  「不太好,甚是想念明公。」桓温说道。

  「哦?既如此,当年我劝他留下来,为何不愿?」庾亮问道。

  「既已入镇东幕府,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桓温说道:「便如明公侍奉陛下至今,未曾改易一般。」

  庾亮笑了笑,揭过了这个话题,又问道:「元子你欲从军?」

  「正是。还望明公成全。」桓温起身一拜,恳切道。

  「元子,汝经学传家,为何想做武人呢?」庾亮有些不解:「北地虽然风气有异,但你要说兵家子地位比士人高,那也是骗人的。你入了兵家,你子孙可就要被人戏称‘将种’了。」

  司马炎没打过仗,不一样被自己妃子称为「将种」?一旦入了此门,三代之内难以洗脱,庾亮是要桓温好好考虑一一自小习练武艺没什么,可以称为君子六艺,但从军打仗就是另一回事了。

  「天下尚未归于一统,武人有建功立业之机,不得不剑走偏锋。」桓温说道。

  此话一出,庾亮算是有点了解桓温的性情了。

  经学世家出身的子弟,在如今的风气下投身军旅,不可谓代价不大,不可谓不是一场豪赌。

  「元子这么说,是觉得以文官入仕没什么机会了?」庾亮淡淡说道。

  「一步慢,步步慢。」桓温说道。

  庾亮暗道你是多看不起我。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桓温说的话有一定道理。

  作为一派势力的领袖,最忌讳赏罚不公。桓温若寸功未立,如何提拔呢?

  对这个天下来说,文臣立功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桓温想从军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更何况,桓彝书信里提到,元子性喜动,从小喜欢读豪侠志士传略,不是当文臣的料。

  「你要想从军也不是不可以。」想通了之后,庾亮也不再强求,但又忍不住问道:「可曾读过兵书?」

  「自小通读。」

  「带过兵吗?」

  「带过自家庄客操练?」

  「多少人?」

  「千余人。」

  庾亮叹了口气。只有带兵一千的经验,还没上阵打过仗。

  说难听点,他在广成泽当「典狱长」的时候,最多时都指挥过几千人,更别说他去徐州之后,组织过更大规模的战争一一胜负结果先不论,至少庾亮也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战争经验算得上丰富,

  「可曾研习过今上历次大战?」庾亮问道。

  「有所耳闻。」

  「可知河阳筑城之战?」

  「略知一二。

  「此战换你来打,怎么打?」

  「持重而行,能胜则打,不能胜则保全实力为上。」桓温沉吟片刻,说道。

  「那要打到什么时候?」庾亮忍不住问道。

  「明公难道不知此仗精髓在于提振威望?」桓温不服,少年意气上来,侃侃而谈:「打赢了自无二话。若战败,则威望大损,异日行禅代之事,恐有为难之处。」

  庾亮听了有些失望,道:「我固非良将,但总觉得你缺少一种气度。」

  桓温疑惑地看过去。

  「说不清。」庾亮摇头道:「遮马堤之战那个雷雨夜,天子亲率精兵渡河北上,喊出‘拔匈奴之地,置之中华’,这种事我觉得你做不到。你想得太多,便会患得患失,反而不容易打赢。」

  「气度——」桓温仔细咀嚼着这个词。

  他才十七岁,纵熟读兵书,却也难以理解这两个字。

  见桓温还能听得进去,庾亮笑了,说道:「当大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元子,不如你去度田吧,陛下对此大为光火,一大批人要丢官去职,你到田曹领个小官,度一县之田,倒也不是不能安排。」

  「仆还是想从军,望明公成全。」桓温坚持道。

  「罢了,不勉强你。」庾亮叹了口气,道:「我写一封信,你带去秦州,面见温泰真,请他安排吧。天子要西巡了,或有机会。」

  「可是要攻伐凉州?」桓温问道。

  「或许还有杨难敌。」庾亮说道:「也别问东问西了,你才十七岁,要学的多着呢。」

  庾亮想起了自己十七岁时被天子「支配」、「捶打」的恐惧,当时觉得苦,

  现在只会会心一笑。

  他和天子的情分,哪是外人能理解的?我闯再大的祸,天子都会原谅我——

  又说了一会话后,桓温被带到农庄歇宿。

  庾亮则看向几个兄弟,问道:「桓茂伦之子,如何?」

  「才十七岁,哪看得出来。」庾摇头道:「此人有招揽的必要么?」

  「故人之子,照拂一下罢了。」庾亮说道。

  他确实没对桓温多重视,只不过看在桓彝的面子上,抽出时间亲自见个面,

  考较、指点一番罢了。

  「兄长,桓元子还是可以一用的。」庾冰说道:「今汝颍士人,文臣多而武将少。桓元子出身经学世家,才学自然是不差的,又愿意当兵家子,颇为少见。

  若将来立了战功,还可转文臣,为兄长臂助。」

  「那还不如让他投奔秦王府,当个小吏。」庾条说道。

  「他来晚了,没合适的官位了。」庾翼道:「若有了战功,再转秦王府,或许更妥当。秦王食邑在扶风,需得有人帮他收取租赋。当地胡人众多,不容易啊。」

  庾亮突然站起身,有些烦躁。

  虽然说出去有点不孝,但他被困在这个小草庐内,自觉非常憋屈。

  别人都在大展拳脚,他只能在一旁看着,久而久之,真不是什么好事。

  还要一年多才能「出狱」!急!

  如果不是怕人非议,他这会都想请求起复了,唉。

  「天子何日起行?」他看向庾,问道。

  庾怪负责对外联络一一当然是私下里一一与朝中很多人有接触,此时回道:「也就半月之内了。」

  「这么快?」

  「上郡、冯翊又有叛乱。」庾说道:「侯飞虎已率义从、落雁二军过蒲津关了,为此事,天子决意提前西巡。」

  「巡」的核心是宣示天威,其中自然包括镇压叛乱。

  「何人留守洛阳?」

  「应是陈有根了。」

  「张硕呢?」

  「这便是奇怪之处了。」庾说道:「张硕竟然率军南下了。」

  庾亮一惬。

  他感觉自己被封锁消息了,肯定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说不得,便是去年年底朝中重臣商议拉拢祖约之事了。

  想到这里,庾亮便有些怅然,都忘掉我了吗?

  「我要写封信,二弟,你遣人送至秦王府。」庾亮坐了回去,不甘心地说道。

  「写什么?」庾怪下意识问道。

  「此番西巡,陛下或至扶风,大军威压之下,可从速清丈食邑田亩、户口。」庾亮说道:「这事若能办好,好处享用不尽。」

上一章目录我的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