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悠悠书盟>北宋官家> 第三十九章:不要小看任何人

第三十九章:不要小看任何人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八一中文
  最新网址:xs“臣冯拯……”

  “臣王曾……”

  “参见太后,参见官家!”

  承明殿中,珠帘微晃,其后隐有两道人影端坐,仿佛一如往常一般无事发生。

  “平身。”

  此刻,刘娥的语态已然恢复平静,问道。

  “天色已晚,二位卿家联袂前来,可是有何要事?”

  于是,二人直起身子,冯拯率先开口道。

  “太后明鉴,臣和王参政此来,是因先帝皇堂一事……”

  这话一出,珠帘后的刘娥神色顿时冷了下来。

  隔着微微晃动的珠帘,她的眼神缓缓打量着面前的两位宰执,心中一时间闪过了诸多猜想。

  赵祯坐在她的身旁,最能感受到此刻刘娥周身泛起的一丝冷意。

  当下,他心中不由暗道一声不好……

  要知道,因为后继之人的问题,刘娥刚刚明显已经对是否罢黜丁谓有了犹疑。

  现在冯拯和王曾二人又急匆匆的赶来,声称是为了皇堂一事。

  这难免不让刘娥想到,这两位中书宰执,是否在时刻窥探着皇宫的动向。

  可想而知的是,如果刘娥真的确信了这个猜测,那么,为了加强对于中书的控制,她只怕真的会对丁谓高举轻放了。

  默默的捏紧了袖袍下的拳头,赵祯到底还是没有开口说话。

  原本的历史里,皇陵之事并没有这么早被揭露出来,冯拯和王曾也并不是在事情被揭露的第一时间就插手干预。

  也就是说,这桩事情,因为赵祯的出手,已然偏离了原本的轨迹。

  这种情况下,他记忆中的发展走向,就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不能作为确定性的答案。

  而且,中书在宫中安插人手,明显触及到了刘娥的权力敏感处。

  所以,在之前已经召了邢中和的状况下,赵祯并不适合再继续插手,否则,他急于扳倒丁谓的迹象就过分明显了。

  换而言之,如果他在这种敏感时候还继续干预的话。

  那么轻则导致刘娥将此事视为政治斗争,最后变得更倾向于保下丁谓。

  如果严重的话,恐怕会导致刘娥把这件事当成是,赵祯想通过扳倒丁谓,来侵夺她的权力。

  若是这样,那赵祯可真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因此,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得住气……

  不出意外的是,刘娥虽然脸色已然泛冷,但是,隔着帘子,她的声音只是略显诧异,问道。

  “哦?皇堂出什么事了吗?”

  于是,赵祯的目光也落在了帘外的二人身上,心情微微有些紧张。

  随后,王曾从袖中拿出一份奏札,道。

  “禀太后,禀官家,这是监察御史鞠咏刚刚呈递到中书的奏札。”

  “其中言道,京中近日有流言称,先帝皇堂有山石流水,乃绝地也,一时众议纷纷,以为此天意也,故而上奏,恳请朝廷彻查此事,严惩散布流言之人。”

  说着话,王曾将奏札递到匆匆下来的内侍手中。

  紧接着,冯拯也开口道。

  “此奏半个时辰前送达政事堂,因涉山陵事,干系重大,臣等不敢擅专,本待山陵使归厅后商议再禀,不曾想丁相公进宫覆奏太后手书,迟迟未归。”

  “随后,舍人来报,说丁相公在宫门外徘徊良久,故而臣等商议过后,由任参政留守政事堂,臣和王参政则带上奏札赶忙来寻丁相公。”

  “但是到了宫外,才从侍卫口中得知,丁相公已然回府。”

  “因天色已晚,再去丁相公府中恐耽搁了时间,故而,臣和王参政商议之后,只得先行请见入宫,还望太后恕罪。”

  显然,赵祯低估了这两位能够一步步走到中书宰执的人……他都能想到的事,这二位岂会想不到?

  毫不夸张的说,冯拯的这番话,完完全全的规避了所有的风险。

  先是解释自己的消息来源是外朝而非内宫,随后又言明他已经按照规矩先去找过丁谓,在实在找不到这位首相大人的状况下,才无奈选择入宫。

  一方面体现了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天家分忧之心,另一方面,也委婉的表达了他恪守规矩,顺带着还暗讽了一下丁谓擅离职守……就仿佛,他真的不知道丁谓为什么‘回’府一样。

  赵祯透过珠帘,目光似乎落在了苍老的冯拯身上,心中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再次暗暗告诫自己。

  果然不能小看任何一个能够站到权力中心的大臣!

  这位冯相公,平素人畜无害,和善的很,以致于,哪怕赵祯已经从记忆当中获知了他的诸多事迹,还是下意识的对他有些轻视。

  但是,刚刚的这么一番话,却让他真正意识到,哪怕是有脑中的那些记忆做依仗,可毕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都不是容易改变的。

  现在的他,还远远达不到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的标准。

  身居高位者,易骄矜自满,将权位之威当做自身能力,丁谓犯了这个错,他也更当引以为戒,时刻警醒。

  果不其然,冯拯的这番话说完之后,赵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身旁的刘娥脸色舒缓了下来。

  不过,也只是片刻,她便又皱起了眉头。

  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那份奏札……

  刘娥看完之后,脸色变得颇为难看,思忖了片刻,又让人递给了赵祯。

  于是,赵祯这才头一次直观的意识到,大宋言官的战斗力。

  刚刚王曾说的时候,赵祯已经觉得有些咂舌了,要知道,皇陵浸水这样的事,也是普通的官员可以随便议论的?

  而且,不仅议论,还扯到了天意上,这要是换了某清,被砍八百回都不够!

  然而,当他真正看到这份奏札时,才发现,王曾说的已经够委婉了……

  这份来自于监察御史鞠咏的奏札里,虽然用流言当托词,但是十有八九,都是他自己想说的话。

  他以皇陵渗水为理由,极言此乃各地伪造天书,蛊惑君王大兴祀封,对神灵不敬,以致上天震怒,故有所警。

  洋洋洒洒上千言,就差明着骂赵恒好大喜功,崇信天书祀封,这才引得神灵发怒,降下如此灾祸了。

  看完之后,赵祯忍不住吞了吞口水,偷偷看了一眼刘娥。

  果不其然,这位大娘娘的脸色早已经是阴云密布。

  不过,大宋的言官便是如此,上谏天子,下劾百官,其自由度在历朝历代当中,都属冠绝。

  所以,哪怕知道鞠咏这是在指桑骂槐,刘娥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这口气……

  “两位卿家辛苦了。”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刘娥努力的挤出一丝笑容,开口将刚刚略显紧张的氛围冲淡,问道。

  “依中书之意,此奏应当如何?”

  于是,底下冯拯和王曾二人对视一眼,心中也不由松了口气。

  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赵祯所想的那么淡定从容。

  所谓伴君如伴虎,他们可不像丁谓一样,是太后的亲信,可以肆无忌惮。

  再说,就算是丁谓,现如今不也快要自食恶果了吗?

  眼瞧着太后总算问到了正题,二人踌躇片刻,冯拯上前道。

  “太后,山陵事乃丁相公主持,负责建造者,多为宫中内宦,故而,臣等并不知具体情状。”

  “故而,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召见丁相公和宫中负责勾当山陵使的内侍查问此事。”

  “如若皇陵渗水之事只是子虚乌有,那么,朝廷只需澄明谣言,依原定之日为先皇出殡,自然一切无虞……”

  话说到这,冯拯的话头停住,没有继续说下去。

  以致于,殿内陷入了一片寂静当中。

  片刻之后,珠帘后响起一声无奈的叹息,刘娥道。

  “事到如今,吾也不瞒二位宰执了,这件事情吾也是刚刚知晓,入内押班雷允恭擅移皇堂,以致工期延误,新皇堂下多山石,又临水源,实为绝地,如若继续营建下去,日后恐有崩塌之险……”

上一章目录我的书架下一章